只要是對棒球有稍微認識的球迷,肯定都有聽過「掩護盜壘」這個詞。掩護盜壘通常是發生在跑者盜壘起跑後,打者揮空該球、試圖干擾捕手傳球阻殺的準度與速度,以降低捕手的阻殺率。其中衡量捕手傳球速度的指標,又稱作捕手起跳時間,也是所謂俗稱的pop time。而本篇文章正想探討關於pop time的兩個議題,分別是:在所有的盜壘嘗試事件中,打者揮棒與否,能不能影響捕手的阻殺率 ; 以及揮棒與否,是否會使捕手的pop time上升。
過去的研究
在我們研究之前,全世界最大的MLB資料庫Sport Info Solution(SIS)已做過類似的探討。在”Protecting the Runner: Facts, Observations, and Michael Choice.”的文章中,他們利用MLB 2013年賽季所有的盜壘事件資料,分成打者有揮棒和沒揮棒兩種情況,計算出在分別情況下的阻殺率和pop time。在阻殺率方面,可以發現沒有揮棒比揮棒的阻殺率還要來得低(30% vs 47%)。看到這裡的讀者可能會想說:既然掩護盜壘的用意是想增加盜壘成功率,那為何最後的統計結果,卻與假設背道而馳?
文章中給出了兩種解釋,首先打者不太會揮離好球帶太遠的球,而對捕手而言,這樣的球很難做出準確迅速的傳球,進而降低抓到跑者的機率。第二種解釋是做掩護盜壘的時機,通常是在「打帶跑或是滿球數」時發生,相較於一般的純盜壘,這些情況中跑者的跑速會慢一些,因此才有掩護盜壘的必要。而且為了確保不被投手牽制出局,跑者的起跑時機會再比純盜壘更慢一些,如果最後打者揮空而且捕手有將球傳出,跑者仍有一定機率死在壘包上。
盜壘嘗試次數 | 盜壘阻殺 | 盜壘成功 | 阻殺率(%) | pop time(s) | |
沒揮棒 | 1637 | 493 | 1144 | 30.1 | 1.97 |
揮棒 | 411 | 193 | 218 | 47 | 2.01 |
針對pop time方面,SIS同樣對打者有無揮棒進行探討,在2048個樣本數中,沒揮棒的情況發生了1637次,平均的pop time為1.97秒 ; 而有揮棒則是發生611次,平均的pop time為2.01秒。可別小看這0.04秒的差距,以大聯盟跑者的速度平均值,0.04秒可以推進11.52英吋,相當於29公分。而盜壘嘗試的成功與否,常常就取決於這「一個腳掌」的距離,這影響可不容忽視。
讓我們將目光轉回國內的中職賽場,來驗證一下分析結果是否與SIS的文章相同吧!
盜壘嘗試次數 | 盜壘阻殺 | 盜壘成功 | 阻殺率(%) | pop time(s) | |
沒揮棒 | 259 | 92 | 167 | 35.5 | 2.055 |
揮棒 | 113 | 52 | 61 | 46 | 2.098 |
以中職2023賽季來說,在這一年裡總共發生372次的盜壘嘗試,其中沒揮棒的事件共有259次。巧合的是,我們研究出來的結果與SIS吻合:打者沒揮棒的盜壘阻殺率,比揮棒來的還要低(35.5% vs 46%)。在pop time方面,可以發現沒揮棒的秒數為2.055秒,揮棒的秒數則是2.098秒,大約也有將近0.04秒的差距,與SIS的觀測結果相符。
結論
還記得在文章開頭時,提及了哪兩個想探討的議題嗎?我們想利用打者是否有出棒的變因,觀察捕手阻殺率以及pop time的變化。而經由過去大聯盟研究的輔助及親身檢測中職資料的結果,可知在打者出棒的情況下,「捕手的阻殺率會不減反增」、「pop time 的秒數呈微幅上升」。會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我們這邊提出一個觀點:由於揮空的情境很可能是在下達打跑戰術後打者揮空,因此盜壘成功率下降是很合理的事情。這也告訴我們,棒球場上千變萬化,任何數據都不能由單一變因決定。雖然掩護盜壘能對捕手的pop time產生影響,造成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將球自本壘傳至二壘,但盜壘成功與否不只跟pop time有關,也與跑者速度,投手動作大小以及教練團下達戰術都有關聯,使得我們得到「掩護盜壘時捕手阻殺率反而提升」的結果,這也是棒球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