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信兄弟陣中,曾頌恩無疑是當前最受矚目的年輕重砲之一。擁有優異的身體條件與擊球爆發力,他在本土打者中展現出極為罕見的長打潛力——2024年球季長打率高居聯盟第三,純長打率亦名列前茅。儘管身形壯碩,他的跑壘與守備並未受到影響,依舊具備良好的機動性,使他不僅是長打威脅,也能在攻守兩端創造實質貢獻。
從生涯初期的不穩定,到近年穩坐先發並逐步擔任打線核心角色,他的擊球內容逐漸展現出屬於自己的攻擊策略。尤其在面對不同類型投手與球數情境時,能看出他在攻擊區域與球種設定上的調整與傾向,呈現出愈趨成熟的擊球輪廓。本篇將透過「兩好球前/後」、「左/右投手」分別的對應情境,分析曾頌恩在打擊區中的進攻策略,嘗試理解這位年輕強打的思考模式。
針對本文採用的分析方式,亦可參考〈陳傑憲打擊分析〉一文中對「兩好球前/後」、「左/右投手差異」的討論。
對右投:鎖定特定攻擊區域,放大擊球破壞力
在面對右投時,曾頌恩呈現出明確的攻擊模式。他不傾向全面對好球帶進攻,而是鎖定特定區域,並在來球與設定的球種、位置吻合時果斷出手。這樣的進攻策略非常適合追求最大輸出與長打機會。而進入兩好球後,他並未轉為被動保護好球帶,反而維持強攻模式,延續原本的擊球策略。這樣的選擇有時能帶來額外的破壞力,但也伴隨一定的風險。
兩好球前:鎖定內角來球出棒,進攻策略明確
打擊三圍:.356/.373/.512
兩好球前的核心目標:挑選最能擅長攻擊的球路,尋求最大破壞力
兩好球前是打者擁有主動權的階段。此時應優先挑選自己最擅長的球種與位置,全力追求長打,將破壞力最大化。
出棒分布明確,集中火力攻擊內角來球
曾頌恩在這個階段的策略非常明確:鎖定內角、放掉外角,集中攻擊自己能掌握的位置與球種。他的出棒熱區顯示,偏內側和紅中的來球出棒率相對外角來得高出許多。

不追外角低球,壞球辨識度高
同時,投手傾向對他投外角低的壞球來誘打,但曾頌恩並不輕易上當。他在這個區域的壞球出棒率僅 19.5%。


長打皆來自內角區域,符合策略設定結果
從純長打率的分佈來看,只有內角與紅中區域有產出長打,這與他鎖定內角攻擊的設定目標一致。

內角高進攻效率較差,面對速球掌握度有限
觀察他的攻擊表現可以發現,他雖然鎖定內角球,但在內角高位置的打擊率偏低。圖中可見內角高的來球(主要是速球)幾乎無法轉化為安打,該區域的打擊率與純長打率皆明顯偏低,形成他設定內角策略下較易被壓制的弱點。





外角高球易揮空,速球是主因
另一個潛在的弱點則出現在外角高的位置。該區域的出棒率雖然不高,但一旦出手,揮空率顯著偏高,尤其是面對外角高直球。


聯盟中數一數二的滑球殺手
在各球種的表現上,曾頌恩在面對滑球時的表現特別優異。雖然對滑球的揮空率偏高(25.3%),但擊中時的產出極具破壞力。對右投兩好球前滑球的 OPS 高達 1.250,不僅遠高於他對右投兩好前的整體 OPS(.885),在聯盟右打者中表現僅次於林智平,屬於典型的「高揮空、高傷害」型重砲打者。
策略鎖定明確,擊球內容具潛力
整體而言,曾頌恩在兩好球前面對右投的攻擊策略非常明確。他有清晰的攻擊目標與良好的出棒判斷:內角球是主要進攻的區域,外角球會果斷放掉,變化球的處理則展現出高上限的擊球能力。這樣的進攻模式雖存在少數弱點與風險,但整體擊球內容已展現出相當成熟度,已是本土年輕選手中相對成熟且具威脅性的打者。
兩好球後:延續全力揮擊模式,容錯空間縮減導致成績下滑
打擊三圍:.217/.287/.326
出棒模式延續,並未轉為保守應對
進入兩好球後,曾頌恩依然維持原有的進攻模式,並未因陷入不利球數而轉為防禦好球帶。如果以球擊進場內的數據表現來看,他在這階段的擊球強度與兩好球前相近,反映出他的攻擊意圖不因壓力情境改變,仍然保持全力揮擊的攻擊傾向。
擊球進場的打擊三圍
兩好前:.356 / .350 / .512
兩好後:.341 / .337 / .512
揮空率未顯著下降,出局機率被情境放大
雖然在數據上,他的揮空率與兩好球前相差不大,但在兩好球後,一次揮空即代表打席結束,而非兩好球前的僅增加一次好球,使得揮空帶來的代價大幅提升。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在揮空率與擊球強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整體打擊三圍卻出現顯著下滑。
揮空率
兩好前:整體揮空率 16.3% / 好球帶內 8.2% / 好球帶外 30.6%
兩好後:整體揮空率 15.0% / 好球帶內 8.1% / 好球帶外 25.0%
投手主攻外角低球,與熱區錯開造成壓制
從來球熱區圖可以看出,兩好球後右投手對他的主要配球落點集中在外角低的位置,這與曾頌恩在這個情境下較能處理的高球與內角球形成落差。面對這樣的策略調整,他在設定與出棒上若未作出調整,將難以有效反擊。



因應壓力情境,策略調整仍有空間
整體來看,曾頌恩在兩好球後雖持續維持進攻節奏,但面對外角低球的應對策略仍有強化空間。若能根據對手的配球傾向進行設定微調,未來在壓力情境下,有機會提升表現,改善整體產出。
對左投:兩好球前後策略切換,典型的成熟打者思維
在面對左投時,曾頌恩延續了他對右投時的設定邏輯,依舊以內角球為主要攻擊目標,並展現出對變化球良好的應對能力。但在兩好球不同情境下,他的進攻策略與選球傾向產生了明顯轉換——從兩好球前的高攻擊慾望、集中設定區域尋求長打,到兩好球後降低揮空風險、強調擊球進場與球棒控制。這樣的變化,正是成熟打者所需具備的進攻彈性與調整能力。
兩好球前:變化球應對出色,長打集中內角區域
打擊三圍:.393/.406/.607
整體打擊三圍亮眼,展現高度破壞力潛能
面對左投兩好球前,曾頌恩依然維持主要鎖定內角進攻的策略,此情境下的打擊三圍為 .393 / .406 / .607,整體表現遠高於隊內平均,展現出絕佳的擊球穩定性與長打輸出能力。這顯示他能有效鎖定攻擊目標,並產生實質傷害。

變化球應對能力佳,擊球品質出色
觀察對各球種的攻擊表現,曾頌恩對變化球的處理表現尤為突出。打擊三圍高達 .459 / .474 / .730,OPS 超過 1.200,顯示他能成功辨識並掌握變化球球路,並有效應對做出高品質的攻擊。
壞球出棒率偏高,攻擊表現佳但有潛在風險
不過在亮眼產出的背後,也伴隨著一定風險。兩好球前對左投的壞球出棒率高達 28.2%,明顯高於象隊平均(22.3%),反映出他的設定攻擊區域相對寬廣。雖可擴大攻擊機會,但也提高被低位變化球誘打的可能性。

長打來自內角比例極高,攻擊熱區集中
從長打產出的區域分佈可看出,曾頌恩的火力幾乎完全來自內角區域。將樣本擴大至全年面對所有投手的資料,他的長打清楚集中於偏內側與紅中偏內的位置,外角幾乎沒有任何長打產出。這代表他的設定策略明確,且能成功轉換成高破壞力結果。然而,這樣的集中也可能使他在未來面對比較針對的配球策略時較容易被對手識破或刻意避開其優勢攻擊區域。


對高位速球掌握仍有限,與設定熱區略有矛盾
儘管整體表現亮眼,但從熱區分布可觀察到他對高位速球的處理能力仍有提升空間。面對左投直球時的打擊三圍為 .292 / .308 / .417,為所有主要面對的球種中,表現相對偏低的一項;尤其在上半部好球帶的攻擊效率明顯較弱,這與他實際出棒多集中於紅中偏上的區段,形成策略與結果間的落差。


攻擊設定明確,但需留意追打與高位速球壓制
整體而言,曾頌恩在兩好球前面對左投展現出明確的攻擊設定與高品質擊球能力。他對變化球的處理穩定,且長打多半來自設定範圍內的內角球,使他成為能主動創造破壞力的進攻型打者。不過,出棒範圍偏大與高位直球的壓制風險仍需納入調整考量。若能適度收斂非好球帶內的出手,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整體擊球效率與穩定性。
兩好球後:揮空率顯著下降,有效延長打席
打擊三圍:.238/.304/.286
揮空率大幅下降,提升容錯率與保護好球帶能力
進入兩好球後的情境,曾頌恩明顯使用不同的進攻策略。原本追求長打的攻擊模式,轉為優先保護好球帶、避免揮空出局。數據顯示,他的揮空率從兩好球前的 22.2% 降至僅 7.7%,大幅低於隊內與聯盟平均,反映出在此壓力情境下具備良好的容錯管理能力。
揮空率比較:
兩好球前 → 整體揮空率 22.2% / 好球帶內 11.8% / 好球帶外 40.0%
兩好球後 → 整體揮空率 7.7% / 好球帶內 3.0% / 好球帶外 12.5%
打擊三圍略降,仍高於隊內平均水準
隨著進攻目標轉為「擊球進場優先」,曾頌恩的打擊產出雖有所下滑,但仍保有穩定的輸出能力。兩好球後擊球進場的打擊三圍為 .313 / .313 / .375,雖低於他在兩好球前的破壞力,但整體 OPS 達 .590,不僅優於隊內平均值(.504),更在隊上右打中排名第三,顯示其在劣勢中依舊具備好的攻擊表現。
擊球進場打擊三圍:
兩好球前 → .393 / .387 / .607
兩好球後 → .313 / .313 / .375
對速球掌握提升,精準鎖定不失手
進一步分析各球種的應對,曾頌恩在兩好球後對速球展現極高掌握度。面對左投速球共 51 球,其中出棒 31 球未發生任何揮空,連在其他情境下顯得相對棘手的高位速球都能有效破壞,打擊三圍為 .375 / .474 / .375。此數據顯示此時他能有效針對速球進行應對,不僅避免揮空,也能穩定將球擊入進場內並產生好的結果。



變速球成主要壓制球種,策略對應仍有進化空間
從球種使用比例觀察,主要分佈在外角低的變速球成為左投兩好球後針對曾頌恩的壓制手段。該球種出現率高達 31%,而他面對變速球的打擊三圍僅為 .182 / .250 / .205,OPS 僅 .455,顯示出他在變速球的處理上仍有缺陷。



策略切換明確,壓力情境下展現成熟應對
整體而言,曾頌恩在兩好球後展現出良好的調整能力,從提高火力輸出轉為保護好球帶的風險管理。他有效壓低揮空率、提升擊球進場比例,並成功提升面對速球的能力。雖然面對變速球仍是比較明顯的弱點,但整體的表現,已具備成熟打者的特徵。
穩健進化中的本土重砲,象隊打線的支柱

曾頌恩的打擊模式,並非單純仰賴天生蠻力的粗獷型打者,而是在實戰中逐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進攻策略。無論面對左投或右投,他在兩好球前皆能透過鎖定特定球種與區域,主動出手攻擊自己最有把握的來球,追求火力最大化;而進入兩好球後,儘管面對左右投的應對方式有所不同,他依然能維持優於隊內平均的火力輸出,展現穩定的表現。
從數據分布來看,他的長打幾乎集中於內角與紅中區域,驗證其鎖定內角球進攻的策略具備實質效果。然而,這樣的攻擊輪廓也意味著,一旦面對更具針對性的配球策略,例如持續強攻外角,如何建立應對機制、在保留破壞力的同時擴張攻擊範圍,將是他下一階段的重要課題。
曾頌恩今年僅 25 歲,仍處於發展黃金期,而台灣本土右打型砲手本就相對稀少。他若能持續強化選球與應變能力,補足目前的攻擊死角,無疑有潛力成為未來中信兄弟和國家隊打線中的關鍵支柱——而某種程度上,他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