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打擊分析】林立2024球季的威力,凌厲在哪裡?

林立,是當前中華職棒最具代表性的頂級打者之一。談起「台灣最強打者」,他始終是被列入討論的核心人選。年年穩定繳出高打擊率與高 OPS 的他,不僅是樂天桃猿打線的進攻核心,更是中華隊長期仰賴的重要支柱。

他的打擊特點,來自極佳的球棒控制能力全面的擊球範圍。面對變化球能夠適時調整出棒時機,面對速球又能果斷進攻,林立幾乎能處理所有進入好球帶的球路。而在精準鎖定來球的同時,也能有效轉換成長打威脅,攻擊範圍廣、破壞力十足,是目前聯盟中最難被壓制的打者之一

自進入職棒以來,他的打擊內容始終保持高水準,幾乎沒有明顯低潮,每個打席都能展現穩定的出棒品質。這樣的穩定性與對比賽情境的掌握能力,正是他之所以強大的原因。

但林立的打擊,不只是「穩定」。從數據細節中可以看出:在兩好球後,他會根據場上情況主動調整擊球仰角、壓低揮空風險;而面對不同球種與落點,也展現出清楚的攻擊優先順序。他不只擁有天賦,也同樣透過策略與判斷,準備好面對不同情境的應對方式。

我們一樣從兩好球前後的策略變化對左右投的對應差異切入,解析林立如何透過判斷、選球與擊球決策,建立出這套幾乎沒有死角的打擊策略。一起來看看林立的威力,到底有多凌厲。

對右投:平飛比例高,擊球品質優異

林立在面對右投時,攻擊產出以製造強勁的平飛球為主。雖然擊球仰角不高,長打比例並不特別突出,但憑藉穩定的擊球品質,依然能持續創造有效傷害。 進一步拆解球數情境可以發現,兩好球前的進攻策略:是以鎖定擅長的球種與區域,並製造大量高品質平飛球為主;而進入兩好球後,雖然擊球仰角略微提升、飛球比例明顯增加,但整體產出並未隨之提升,另一方面揮空率也沒有顯著變化,顯示在策略調整上仍有優化空間。

兩好球前:滾地比例偏高不影響產出,強勁平飛彌補破壞力

打擊三圍:.429/.479/.571

擊球品質優異,彌補擊球仰角偏低的限制

在兩好球前這個打者擁有主動權的階段,林立繳出 .429 / .479 / .571 的打擊三圍,展現極高的攻擊火力。雖然他的滾飛比達 1.019,代表滾地球還比飛球多一些,照理來說並非最理想的擊球型態分佈,但整體產出未受大量滾地球影響。原因是他打出平飛的比例高達 21.5%,為全隊之最,強擊球比例也有 18.1%,屬隊內前三。這些高品質擊球有效補足擊球仰角偏低的限制,使他仍能穩定產出實質傷害。

直球設定內角區域攻擊,高位來球進攻效率低

觀察林立在兩好球前面對直球的出棒熱區,可見他有鎖定內角與偏高來球的傾向。但數據顯示他對偏高位置的直球掌握度略低(出棒率最高,打擊率相對較低),若能進一步將出棒的目標區域上緣下縮,聚焦在好球帶中段,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擊球品質與整體輸出表現。

出棒率分佈圖(兩好前 vs 右投)
打擊率分佈圖(兩好前 vs 右投)
純長打率分佈圖(兩好前 vs 右投)

對滑球表現極佳,猿隊專打滑球的代表打者

樂天桃猿是全聯盟對右投滑球攻擊表現最好的球隊,對右投兩好前的滑球 OPS 高達 .995,為六隊之最。林立身為球隊的代表人物,他個人在兩好球前對滑球的 OPS 更高達 1.184

外角低卡特缺乏攻擊價值,出棒選擇仍有修正空間

卡特球是林立在兩好球前表現相對不理想的少數球種之一。觀察數據可見,他容易出棒攻擊外角低的卡特球,卻難以有效將球打進場內。儘管這類球路不容易被揮空,但擊中後多為界外球,難以製造實質破壞力。考量兩好球前應優先攻擊能最大化輸出的球種與區域,建議未來面對類似來球時應適度收手,以避免損失攻擊機會。

卡特熱區圖(兩好前 vs 右投)
卡特揮棒熱區圖(兩好前 vs 右投)
卡特界外熱區圖(兩好前 vs 右投)
卡特安打熱區圖(兩好前 vs 右投)

進攻策略明確,仍有微幅優化空間

整體來看,林立在兩好球前的打擊表現已相當傑出,不論是擊球品質還是整體成績,都屬於聯盟頂尖水準。若要進一步吹毛求疵,作為幾乎是「台灣最強打者」的他,仍存在些許調整空間——像是面對高位直球與外角低卡特球時的選球決策和掌握度,若能更進一步聚焦在最具把握的進攻區域,未來在已經極高的穩定表現之上,仍有機會再度突破上限。

兩好球後:出棒節奏微調,飛球比例提高

打擊三圍:.263/.317/.368

出棒時機略延後,擊球仰角明顯上升

進入兩好球後,從擊球方向分佈來看,中右外野方向的擊球比例有稍微提升,顯示其出棒時機點略有延後。這樣的變化也同時讓擊球仰角上升,飛球比例從 25.2% 上升至 40.3%,滾地球比例則下降至 36.1%

造成這類變化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林立可能在兩好球後預期會面對更多外角球,因此選擇讓球更靠近再出棒;第二,他可能刻意調整重心與啟動時間,避免被變化球影響而造成不理想的揮擊;第三,也可能是他習慣用較短啟動(如踮腳尖)在兩好球後快速應對來球,進而影響了擊球仰角與方向。

擊球方向分佈 

兩好前:左34.9% 中35.4% 右31.6% 

兩好後:左29.9% 中38.9% 右34.0%

飛球比例提升強擊球率卻下降

儘管飛球比例顯著提升,照理來說預期攻擊表現也會同步提高,但強擊球率卻從 18.1% 下降至 14.9%,代表具破壞力的擊球比例未見提升。這也反映在擊球進場的打擊三圍上,兩好球前為 .429 / .425 / .571,兩好球後則為 .417 / .417 / .583,整體把球擊入場內的品質變化不大,顯示仰角策略雖改變,但並未有效轉換為更高的攻擊價值。

擊球進場的打擊三圍 

兩好前:.429/.425/.571 

兩好後:.417/.417/.583

維持相同揮擊策略,揮空風險提升

從揮空率來看,兩好球後的整體揮空率上升至 15.6%,甚至略高於兩好球前的 14.4%,顯示林立在此情境下仍選擇維持原本的揮擊強度,而非轉為延長打席或避免三振的策略。正如《曾頌恩打擊分析》中所提,兩好球後的揮空代價更高,這樣的策略是否適切,值得進一步觀察與討論。

兩好前 整體揮空率14.4%/好球帶內10.7%/好球帶外21.3% 

兩好後 整體揮空率15.6%/好球帶內12.7%/好球帶外20%

攻擊策略具彈性,啟動姿勢可視情境調整

觀察比賽內容可知,林立在打擊上有兩種明顯不同的啟動方式:抬腳與踮腳尖,也是他在兩好球前與兩好球後常見的動作轉換。這兩種姿勢對應的擊球型態也有所不同——前者較容易產生強平飛,但滾地比例較高;後者雖然強擊球率較低,但飛球比例有明顯提升。

兩種啟動模式的擊球型態分佈也不太相同,比方說外角低的位置,以兩好前的姿勢較容易產生平飛球,而兩好球後則形成滾地球的比例較高。若能根據對手的配球傾向與當下比賽情境靈活選擇啟動方式,可能有助於提升整體表現。例如,若對手習慣在兩好球後攻外角,維持抬腳啟動可望提高產出平飛球的機率;而若場上有跑者在一壘,踮腳尖啟動有助於避免形成滾地雙殺。

林立對右投擊球型態分佈(兩好球前)
林立對右投擊球型態分佈(兩好球後)

對左投:對滑球火力頂尖,兩好後表現再進化

林立對左投的打擊表現,最值得關注在於他對滑球的應對能力。他面對左投滑球的 OPS 為全聯盟最高,無論是選球判斷還是擊球結果,都展現出頂尖的處理能力。 甚至進入兩好球後,他也能靈活調整進攻策略,進一步壓低揮空率,打出全聯盟最高的 OPS,展現出優異的球棒控制。 不過深入觀察可以發現,這份「幾近完美」的成績背後,仍藏有些微潛在風險,例如對特定球種的突出表現,以及大量的滾地球安打。未來若面對更針對的佈陣與配球,如何維持穩定輸出,將是直得觀察的重點。

兩好球前:安打穩定輸出,長打火力有提升空間

打擊三圍:.385/.438/.415

打擊率優異,長打產出稍微不足

林立在兩好球前對左投的整體擊球內容表現出色,是隊內重要的上壘來源。然而長打表現稍微不足,2024 整季面對左投在兩好球前僅擊出兩支二壘安打,無全壘打與三壘安打,整體火力仍有成長空間。雖然他的角色可能著重於高上壘率,但若能在維持穩定安打的基礎上增加長打產出,將能進一步提升打擊威脅與戰術價值。

直球偏好外角攻擊,策略執行尚不完全

面對左投直球時,林立的 OPS 為 .740,整體表現中規中矩。從熱區圖來看,他偏好對外角球進行攻擊,對內角直球則多半選擇放掉,這可能是他有意規避弱點的策略,因為一旦選擇對內角直球出棒,往往會形成被擠壓的弱滾地出局。但從出棒的分佈來看,實際上仍有不少內角中段的直球出棒紀錄,顯示此策略尚未徹底執行,存在進一步調整的空間。

直球好球帶內不揮棒熱區圖(兩好前 vs 左投)
直球揮棒熱區圖(兩好前 vs 左投)
直球滾地出局熱區圖(兩好前 vs 左投)

面對變速球稍微苦手,為少數弱點球種

林立對變速球的 OPS 僅為 .594,為少數表現相對不佳的球種。左投在兩好球前常鎖定外角以變速球對他進行壓制。他雖能避開外角高的變速球,但對於外角偏低的壞球,則較容易追打

變速熱區圖(兩好前 vs 左投)
變速不揮熱區圖(兩好前 vs 左投)
變速揮棒熱區圖(兩好前 vs 左投)

攻擊策略明確,仍有微調空間

整體而言,林立在兩好球前的攻擊策略明確,不僅能維持高安打率,也能透過選球提升上壘能力。然而對部分區域的直球與變速球的處理尚有調整空間,若能更明確區分能出棒的範圍,將有機會進一步提升產出,讓他的進攻模式更具威脅性與全面性。

兩好球後:揮空率下降,打出聯盟最佳 OPS

打擊三圍:.346/.386/.404

揮空率大幅下降,展現頂級球棒控制力

進入兩好球後,林立的進攻策略,將原本偏向火力輸出的攻擊模式,轉為強調確實擊球與延長打席。他在此情境下的整體揮空率僅為 12.9%較兩好球前的 17.4% 顯著降低,尤其在好球帶外的揮空率降幅更為明顯(從 24.5% 降至 15.8%),展現出優異的球棒控制能力與選球判斷。

揮空率比較:
兩好球前:整體 17.4% / 好球帶內 14.2% / 好球帶外 24.5%
兩好球後:整體 12.9% / 好球帶內 10.6% / 好球帶外 15.8%

聯盟最高 OPS,滾地比例明顯提升

在壓力情境下,林立依舊維持高效的擊球表現,兩好球後的 OPS 達 .790,為全聯盟最佳。這樣的成績來自於透過壓低擊球仰角降低揮空風險。擊球型態顯示,他的滾地球比例從 44.8% 上升至 65.8%,強擊球率則從 18% 降至 14.9%。儘管擊球破壞力略微下滑,但進場率與上壘效率卻隨之提升,BABIP 更從 .379 提升至 .474,反映出其滾地球多能穿越守備形成安打。

滑球火力兇猛,左投最難纏的對手之一

林立對左投滑球的應對可謂聯盟頂尖。兩好球後面對滑球的 OPS 高達 1.667,整體面對左投滑球的 OPS 更高達 1.446,為全聯盟最高。這樣的數據顯示他無論在球種辨識或出棒掌握上,都擁有極佳的反應與攻擊效率,是左投滑球壓制策略最難奏效的對象。

潛在風險浮現:配球與佈陣對策將成關鍵

儘管林立在兩好球後的成績亮眼,但進一步觀察可發現其攻擊成果有賴於兩項關鍵:一是對滑球的高掌握度(若排除滑球,兩好球後 OPS 將從 .790 降至 .644),二是集中於三游間的大量滾地安打。這與他在兩好球後拉打比例的提升有關,從兩好球前的 33.3% 上升至 42.1%,擊球方向更集中在三壘與游擊區之間。

然而這兩項優勢未來皆有可能成為對手針對的目標——若投手刻意減少滑球使用頻率,或針對其擊球傾向調整守備佈陣,林立是否仍能維持如此高效的產出,將是後續值得觀察的焦點。不過從策略執行的角度來看,兩好球後的打擊首要目標是降低揮空風險、將球確實擊入場內,成績反而是次要結果。在這一點上,林立已展現出極佳的表現,是壓力情境下極為可靠的打者。

把球打平打強,教練心中的理想型打者

小時候打過棒球的人都知道,教練最常叮嚀的一句話是:「球要打平、打強。」林立就是那種教練最愛的打者:擊球進場率高、平飛球比例穩定、揮空率低,又具備出色的球種辨識與選球判斷能力,幾乎符合所有理想打者的條件。他不一定是轟最多全壘打的選手,但只要出棒,幾乎都能創造出正確且具威脅性的擊球內容。 

更重要的是,他在不同情境下展現出的策略調整能力。無論是兩好球前主動鎖定攻擊區域,或是在兩好球後透過調整擊球仰角、延長打席以提升擊球率,他都能針對當下對戰情境做出最適合的應對選擇。這樣的彈性與成熟度,正是區分出色打者與頂尖打者的重要關鍵。

發佈留言
Scroll to Top